行业新闻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行业新闻
荐贤者当自贤
信息来源:中国吉林森工集团网站       发布日期:2018-09-11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4478次

  “君子务知大者远者,小人务知小者近者。”没有“后浪推前浪”,怎能“江河万古流”?领导干部要秉持大义、胸怀大度,不仅要有识贤之明,更要有容贤之度、助贤之德。


  举荐贤才,要依其才、适其时而荐其所任。只有在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时就悉心培养,才会有日后“接天莲叶无穷碧”。如果只习惯于“一览众山小”,不愿别人超过自己,贤才就会被压制和埋没。


  据有关史料记载:公孙鞅在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的时候,公叔痤知道他是有才能的人,但未及时向国君推荐重用,当自己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时,魏惠王前来看望,问道:“您如果有个三长两短,国家大事该如何处置呢?”公叔痤于是推荐了公孙鞅,但魏惠王却不置可否。公叔痤又说:“如果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,那就必须杀掉他,不能让他离开魏国。”魏惠王答应后离开。公叔痤召见公孙鞅,深怀歉意地说:“我必须先忠于君主,再照顾属下,所以先为国君出谋划策,再把详情告诉你。你赶快逃走吧!”公孙鞅回答:“国君不听从您的意见重用我,又怎会听从您的意见杀我呢?”所以他没有逃走。果然,魏惠王并未采纳公叔痤的意见,既没有重用公孙鞅,也没有杀掉他。后来,心灰意冷的公孙鞅被人引荐给秦孝公,在秦国受到重用。


  公叔痤明知公孙鞅是贤才,早期不举荐,却选择病重的时候推荐,源于担心“贤者用且使己废,贵且使己贱”,害怕公孙鞅会取代自己。而临终时托付,既博得了荐贤的美名,又不会损害自身利益。公叔痤无“容贤之度”饱受后人诟病,对魏国人才的流失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
  实际上,作为荐贤者,不仅要有识人、察人、辨人的能力和水平,更要站在国家、民族利益的高度,不能只计较个人得失,更不能因荐贤而贪功为己、谋取私利。然而现实中,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将集体决定当做个人功劳,常以“伯乐”“有功者”自居;有的违背组织人事纪律,提前向拟提拔对象透露信息,令其感恩于自己,或借机拉帮结派;有的嫉贤妒能,对才能高于己者加意防备,甚至处处为难……荐贤者若存有私心,不仅会妨碍贤才的“脱颖而出”,造成人才任用的不公,甚至还会滋生“带病提拔”、买官卖官等用人腐败问题,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。


  荐贤者当自贤。荐贤者,要有不“自炫求名”的精神境界。西汉孔光,深受皇帝信任,官拜丞相,每次举荐人才,都是“唯恐其人闻知”。宋朝贾黄中以“奖掖后进,善荐人才”而著称,谢泌、吕端等名臣都被其举荐过,但他从不自我表功,史称“当世文行之士,多黄中所荐引,而未尝言,人莫之知也”。


  荐贤者,要有不因私愤而“蔽贤”的宽容之心。据《唐语林》记载:武周时期,狄仁杰与娄师德同为相。狄仁杰一直排挤娄师德。有一天,武则天在朝堂上问狄仁杰:“我如此重用你,你知道原因吗?”狄仁杰回答说:“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,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成事。”过了一会,武则天对他说:“我之前并不知道你的才能,你能够有今天的成就,实际仰仗了娄师德的大力推荐。”她于是令人取来筐箧,把里面的十多份举荐书拿给狄仁杰。狄仁杰读罢,又是内疚又是不安,武则天却并没有责备他。狄仁杰从朝堂出来后感慨:“我没想到娄师德对我如此包涵容忍,他从没有骄矜的表现啊!”面对狄仁杰的排挤,娄师德不计私怨,而是以德报怨,其贤在于以社稷为重。


  荐贤者,要有敢于坚持原则的气魄和胆量。据《宋史》载:赵普曾经举荐某人为某官,宋太祖没有任用。第二天又再次上奏,也没被采纳。第三天,赵普依然举荐这个人。太祖大怒,把奏牍扔在地上。赵普却面不改色,跪在地上拾起奏牍回去了。过几天又修补好奏牍,再次上奏。太祖于是醒悟,任用此人。赵普之所以敢犯颜荐贤,就在于他“先审知其人之可用,然后果而不可易也”。


  “君子务知大者远者,小人务知小者近者。”没有“后浪推前浪”,怎能“江河万古流”?领导干部要秉持大义、胸怀大度,不仅要有识贤之明,更要有容贤之度、助贤之德。如此,方能形成人才辈出、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。